最近在母婴论坛上,看到不少令人心酸的故事。
有人挺着七个月的肚子被告知胎儿四肢发育不全,医生建议引产,可她摸着肚子里拳打脚踢的小生命,忍着泪说:“我要生下来”;
有人家境一般,却因为家人私自要把刚出生的孩子送人,在雨夜里抱着孩子追出去好几条街;
还有个十岁的小女孩,笑容明媚地学写字,但她的粉色假肢背后,是妈妈靠白天送外卖、晚上做手工凑钱换的。
这些故事看得人心里发紧。它们是母爱的缩影,也是现实的照妖镜。
01
当“我要生下你”撞上“我能托起你”,母爱也会很沉重
很多人说母爱是本能,是一听到胎动、感受到踢肚子那一下,心就彻底软了,再也舍不得放手。
可是,孩子如果先天缺失了手脚,仅凭一腔母爱,真的能撑起他们未来的人生吗?
我曾看过一个家庭的账本:孩子出生就被诊断为双下肢缺失,3岁前,每月康复训练支出2800元;
假肢定制一次1万多,每两年更换;5岁上特殊学校,学费是普通学校的三倍;
8岁开始做心理疏导,每节课400元起。妈妈辞职在家照顾孩子,家里只靠爸爸送快递维持生计,月收入6000元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
这不是个例。数据显示,我国肢体残疾儿童家庭每年的医疗和教育支出平均超过8万元,是普通家庭的3倍以上。
而更残酷的是,孩子在长大,父母却在老去。当他们十八九岁、需要面对社会时,爸妈或许已经年过半百,抱不动、扛不动了。那时,谁来托住这个家庭的未来?
我打心底佩服那些不顾一切坚持生下孩子的父母。
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:一个单亲妈妈每天为孩子喂饭、擦身、教写字,手掌磨出了厚茧,而孩子在作文中写道:“妈妈的手,是我的脚”;
还有个妈妈专门去学心理学,孩子问“为什么我没有手”,她温柔地说:“因为你是上帝特别挑选的小天使,未来会飞得更高。”
这些父母的坚持和勇气,像夜色中最明亮的星星,照亮了孩子的人生。但我更想说一句:母爱不该是盲目的“我要”,而应是理智的“我能”——
我能不能承受漫长岁月里孩子的照护需求?
我能不能在经济上维持基本的康复治疗?
我能不能在心理上撑起孩子未来的自尊和信心?
如果这些都没想清楚,仅凭感情去“坚持”,可能只是在将问题延后,甚至把孩子带入更深的苦海。
02
如果决定坚持,这些准备不能少
不是说“不能生”,而是“不能盲目生”。如果在反复思考后,依旧选择接纳这个孩子,请一定提前准备好这三点:
第一,产检不能省,越早发现问题越有选择权
四维彩超是孕期的重要检查,通常在20-26周就能发现一些明显的肢体缺陷。
有些妈妈自信自己年轻健康,不愿多跑医院,结果到七个月才知道孩子有问题,此时再决定引产已是高风险。
提前检查清楚,不但能减少母体风险,也为家庭留出更多思考和准备时间。
第二,搭建“支持网络”,别一个人扛
一个人照顾残疾孩子真的太累。有的妈妈聪明,加入了社区的帮扶小组,有志愿者每周上门做饭、陪玩、分担家务;
还有爸爸进了残疾儿童家长群,大家一起团购假肢配件、互通康复资源,不仅省钱,还能互相安慰。这个时候,社区、亲友甚至公益组织都可能成为你重要的后盾。
第三,孩子的心理建设比身体治疗更重要
孩子三四岁起就会意识到“我和别人不一样”,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“你要坚强”,而是“你依然值得被爱”。
你得学会怎么回应他们的疑问,怎么夸奖他们的每一个努力,怎么接住他们情绪的崩溃。
这些都可以通过看书、参加公益心理课程、定期带孩子做心理咨询来实现。千万不要忽视情绪问题,心理阴影比身体残缺更容易摧毁一个孩子。
03
母爱不是牺牲,而是责任感下的选择
如果有一天,你面对医生的诊断单:胎儿存在严重肢体缺陷,建议终止妊娠——你会怎么选?
是跟着母性的直觉,一边哭一边说“我要生下来”,还是咬牙评估现实,问问自己:“我真的准备好了吗?”
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。有的人用一辈子的爱撑起了孩子的天空,也有人后悔没听医生的话,在病房里边哭边说“太难了”。
但不管选择哪一条路,都请记住:孩子值得一个负责任的决定。
请不要被“母爱就该无条件”的绑架推着走,不要被“孩子总归是福”的话术蒙蔽双眼。
你需要清醒、理智、审慎,然后做出你心中最不后悔的那个决定。
果妈寄语
孩子的生命固然珍贵,但更重要的是,你是否能为这份生命,撑起一个有尊严的未来。
不论你是选择迎接,还是忍痛放手,愿每一位妈妈,都不是在独自作战,都能被理解、被支持,也都能得到一句真诚的祝福——你真的很勇敢。
©图源网络|侵删
作者简介:果妈,家庭教育指导师,专注分享育儿知识、亲子教育经验、婚姻家庭感悟,欢迎关注。